研究领域:数字新闻学、智能传播、新媒介与社会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。
主讲课程:社会科学研究方法、新媒介与社会、计算传播学导论、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、舆论学研究方法、学术论文写作、专业英语。
科学研究:
1. 参与,数字新闻学理论、方法与实践研究(20&ZD318)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21.
2. 主持人,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边界重构与价值观引领研究(19CXW008),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2019.
3. 主持人,新闻生产的边界工作研究,传媒大学校级培育项目,2019.
4. 主持人,媒介化空间视域下网络行动的组织模式研究,传媒大学青年培育项目,2018.
5. 参与,智能时代信息价值观引领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18.
6. 参与,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2014.
代表专著:
1. 在屏与在场:移动互联网与公众参与机制研究.清华大学出版社. 2019。独著。
2. 既/又:全球菁英女性平台呈现的媒介逻辑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. 2021。 第一作者.
代表论文:
1.思维革命与实践升维:ChatGPT的“技术调节”分析[J].内蒙古社会科学,2024,45(01):49-56.第二作者.
2.数字新闻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[J].中国网络传播研究,2021,(03):49-72.第一作者.
3.信息生态设计者:数字新闻治理的第三种规范性站位[J].新闻界(CSSCI),2021,(12):69-78.第一作者.
4.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化——基于《人民日报》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[J].新闻爱好者,2020,(04):41-45.第三作者.
5.难逃污名:哔哩哔哩平台上抑郁症的“医学化”话语研究[J]. 新闻传播学前沿.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21,pp.222-233. 第二作者.
6.“信息茧房”在西方: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“破茧”求解[J].新闻大学(CSSCI),2020(01):1-14+124.第二作者.
7.“信息茧房”在中国:望文生义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[J].新闻与写作(CSSCI),2020(01):58-63.第二作者.
8.从“+AI”到“AI+”: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视综艺内容生态的影响. 中国电视(CSSCI). 2019(10). 独立作者.
9.黑箱: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.新闻界(CSSCI),2018(01):28-34.第一作者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。
10.基于人工智能与算法新闻透明度的“黑箱”打开方式选择.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(CSSCI),2018,51(05):84-88+159.第一作者.
11.零度控制与镜像场景:公民新闻的透明性叙事.国际新闻界(CSSCI),2019,41(05):39-59.第二作者.
12.技术可供性视角下优质IP的媒介逻辑分析[J].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(CSSCI),2018,33(04):163-168+197.第二作者.
13.信息告知还是视觉吸引?——对中外四个数据新闻栏目可视化现状的比较研究.新闻大学(CSSCI),2018(01):1-8+34+147.第二作者.
14.分殊的民族想象:对两岸媒体有关“习马会”报道的框架研究.新闻大学(CSSCI),2016(01):129-135+111+152.第二作者.
15.“群”与“圈子”:互联网公益行动组织机制的实证研究[J].全球传媒学刊(CSSCI扩展版),2015,2(03):73-91. 独立作者.
16.新闻策展:“微媒体”环境下突发新闻报道及伦理分析——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[J].国际新闻界(CSSCI),2013,35(09):123-130. 独立作者.
17.独白、对话与推送——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天津爆炸案报道分析[J].对外传播. 2015(09).第一作者.
18.美国新闻媒体的移动化实践。新闻学传播学前沿. 2016(06).第一作者. 第258-263页。
19.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——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[J].中国广播电视学刊,2013(07):12-14.第一作者.
20.Microblogg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. Asian Perspective(SSCI). vol. 37, no. 3, July-Sept. 2013. 第二作者.
获奖情况:
1. 第三届启皓新媒体青年学者论坛,优秀论文奖,2021。
2. 国家级优质本科课程“实践:大学生社会调查”,参与,2020。
3. 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,2019。